侨史知识

首页 > 宣传教育 > 侨史知识

早期菲律宾的华侨商业市场

发布时间:2008年05月29日  来源:  阅读1860

    历史上华侨经济多以商业为主,而早期华侨商业又以小商贩著称,它包括零售商店、小杂货铺、市场摆摊、走街串巷以及在乡村叫卖的移动小商贩等。 其数量之多,分布之广,作用之大,是任何别的经济行业所不能比拟的。对东南亚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。
    菲律宾是华侨较早到达的地区,也是西班牙“大帆船贸易”的据点。早期华侨移居菲律宾,主要是为经济目的。他们利用当地社会生产力低下,技术落后,严重缺乏生活必需品,土著人没有能力从事商业活动,而在菲的西班牙人又不屑于从事艰辛而又利微的零售业,内部商业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开展商业活动的。
    马尼拉涧内(又叫八连)建于1582年,是马尼拉早期华侨的最大市场,是菲律宾华侨零售业和手工业的中心。当时西班牙殖民者为了加强对华侨控制和收税,在马尼拉城北与巴名河间的一荒地建立八连市场,在其周围设栅栏,让华侨集中在此地居住和买卖。直到1784西班牙总督下令撤消时为止,这个市场共存在了202年之久。
    华侨在这里和平经商,或者从事各种职业,对菲律宾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,大量的中国商品被运往欧洲,满足欧洲市场的需求。据记载,1582年建立的八连市场是这样的:市场用草茅与竹竿搭盖的铺舍,限华侨居留在市场内,聚货为市。货物以中国的丝绸为最多,所以西班牙人又称八连市场为生丝市场。华侨商舶由中国载来的大批丝绸、瓷器、陶器、铁器、面粉、粮食、日用品等,都是在八连市场销售。华侨的船停泊在八连市场时,殖民当局即派官员落舶检查所载来的货品,注册登记,征取3%的关税。当时的马尼拉市周围8公里的范围内,华侨经商者,随外可见。当时的华侨有设摊摆卖的,也有种植蔬菜等,经营杂货店(菜籽店)的等等。
    当时居住在八连的华侨人数很多,可以说是一个中国城。住在这里的华侨,在16世纪末年,通常在2000-4000人之间,此外每年大约有2000以上从事中菲贸易的商人在此临时居留。华侨店铺约有200间,自1582年建立以来,虽然迭经焚毁,但每次焚毁之后,又以更大规模重建。
    当时西班牙人在菲律宾的从生活必需品到武器军火,几乎全部出自中国人之手。而精美的中国纺织品则经过马尼拉销到美洲殖民地,销到西欧,严重地冲击了西班牙的传统市场,出现了丝绸流向菲律宾,白银流向中国的现象。(王雪玲辑)

返回列表